在非洲辽阔的苏丹境内,蜿蜒于尼罗河上的一座宏伟建筑——麦洛维大坝,宛如一条逶迤的“巨龙”,其全长达9700米。作为全球最长的大坝,它不仅以其壮丽的气势著称,更被视作“非洲的三峡工程”。自2009年投入发电以来,这座大坝彻底改变了苏丹的能源和水利结构,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2003年,苏丹政府宣布建设麦洛维大坝的计划,瞬间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。设计长度达到9285米,加之复杂的地质和水文环境,使得来自美日的专家们纷纷退却,毫不客气地表示:“除非尼罗河的水量削减一半,否则这项工程无法进行。”这时,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与中国水电工程总公司抓住机会,凭借在三峡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,勇敢接下了这个被视为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这座大坝的设计结合了五种不同的坝型,最高处达65米,拥有125亿立方米的库容,宛如一座巨型的“水库银行”。其12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,是苏丹原有电力的两倍,直接缓解了全国的用电压力;与此同时,自流灌溉系统覆盖下游400公里,使得100万亩荒地奇迹般地转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,保障了400万人的用水需求,成为了苏丹经济腾飞的重要“生命线”。
展开剩余55%建设工程的过程犹如一场与自然力量的激烈抗争。尼罗河季节性洪水汹涌澎湃,加之沿岸松软的沙土与淤泥形成不稳固的基础宛如“流沙陷阱”。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,超过1700名中国工程师和1500名当地工人在酷热的40℃高温中日夜奋战。面对重重困扰,团队创新了“海运与空运”的组合方式,成功跨越了苏丹落后的交通网络;针对地基的松软不稳,他们研发了专门的加固技术;为了防止混凝土在高温下出现裂缝,他们还引入了温控系统和聚乙烯养护剂。最终,这一在艰难条件下竣工的工程在结构上未出现任何裂缝,创造了全球性的工程奇迹。
资金问题曾一度成为项目的“拦路虎”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苏丹在融资方面屡遭困境,遭到多国及国际机构的拒绝。直至2002年,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5.2亿美元优惠贷款,如同给这一工程注入了“强心剂”,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大坝落成后,苏丹的民用电价立刻下降了25%,农业用电也降了30%,彻底告别了依赖柴油发电机的时代。到了2019年,麦洛维大坝的形象被印在价值100苏丹镑的纸币上,与另外两座中国援助建设的工程并肩,成为中非友谊的生动象征。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大坝,不仅是科技和智慧的结晶,更是中国支持非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见证,铭刻着合作共赢的新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