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了成千上万的“联合国军”士兵。由于我军对战俘的优待,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,以至于在战争结束后的战俘遣返过程中,竟有21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回到自己的国家,选择留下来与中国人民一起生活。而其中一位战俘,温纳瑞斯,最终在中国生活了整整50年,直到去世,成为了我军战俘政策中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。
那么,为什么这些战俘会愿意留在中国呢?这不得不提到志愿军的战俘政策,实在是做得相当到位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秉持着宽待俘虏的传统,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。早在那个时期,毛泽东就曾明确规定过,要尊重战俘的权利,不拿他们的财物,不侮辱战俘,给战俘与红军战士同等的物质待遇,并为伤病员提供医疗帮助,愿意回家的战俘还可获得回程的路费。这种政策深入人心,成为了我军文化的一部分。
展开剩余86%到了朝鲜战争时期,志愿军同样继承并细化了这一政策。1950年11月7日,军委总政治部特别指示,要求志愿军全体人员严格遵守俘虏政策,确保做到以下几点:
1. 保障战俘的生命安全;
2. 不搜查战俘的私人物品;
3. 不对战俘进行虐待;
4. 对伤病战俘提供必要的治疗。
随着战争的持续,战俘越来越多,如何安置他们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。志愿军特意从后方运送了大量建筑材料,在多个战俘营区进行了搭建,确保战俘们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。针对战俘们习惯的饮食,志愿军虽然自己生活艰苦,但始终没有忘记保障他们的伙食。甚至为战俘们准备的饭菜,比志愿军团、营干部的伙食标准还要优厚,肉类、蔬菜样样俱全,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。
除此之外,志愿军还积极丰富战俘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在各个战俘营区,都建立了文化俱乐部,并组织战俘们进行文体活动。此外,志愿军还邀请演出队来为他们演出,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。1952年11月13日至26日,志愿军在多个战俘营区联合举办了第一届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”。这次运动会历时14天,参赛选手来自十多个国家,达到了500余人,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。
为了让战俘们能更好地与家人保持联系,志愿军还通过一切渠道,确保战俘们写给家人的信能如期送达。据统计,战俘营在两年多的时间内,共为战俘们寄出了超过12万封信件。
这些实际的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人道主义精神,也无形中打破了敌军士兵的心防,促使越来越多的战俘在战争结束后选择留下,而非回到原本的国家。
有些人可能会疑问,志愿军战士自己都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为什么还要如此优待这些俘虏,难道不显得有些不合理吗?其实,这背后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的考量,更多的是从军事战略和政治层面出发。通过优待战俘,志愿军有效地瓦解了敌军士气,降低了敌军士兵的恐惧心理,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。
在战争初期,由于敌军对我军宽待俘虏政策的不了解,加上他们自己部队的错误宣传,许多敌军士兵宁愿死战,也不愿投降,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。然而,随着战局的发展,敌军士兵逐渐了解到我军的俘虏政策后,他们开始愿意在战斗失利时投降,毕竟,相较于敌军的生活条件,战俘营的环境明显要好得多。这样一来,我军的作战压力得以大幅减轻。
此外,志愿军还充分利用宣传手段,将我军善待战俘的事例传扬到全世界,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。通过录制战俘的讲话、散发战俘营生活的照片、邮寄宣传信件等方式,我军的宽待俘虏政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好评。
1952年5月,英国著名国际和平人士、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莫妮卡·费尔顿夫人,在廖承志的陪同下,专程到战俘营进行考察。她在与战俘们深入交谈后,感叹道:“简直是奇迹!这哪里是战俘营,分明是一所国际大学校!”这一评价充分说明了我军在政治工作、人道主义方面的巨大成就。
正是这种宽厚的对待,使得许多战俘在战争结束后选择留在中国,其中包括温纳瑞斯,他不仅在中国扎根,而且还结婚生子,成为中国的一员。温纳瑞斯的故事是对我军战俘政策最有力的证明。
温纳瑞斯全名詹姆斯·乔治·温纳瑞斯,1922年3月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范德格里夫特小镇。家境贫寒,父母为资本家和农场主打工,他也不得不一边上学一边做工,生活十分艰难。高中毕业后,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温纳瑞斯决定参军。作为一名炮兵,他在太平洋战场上英勇作战,曾经历长达18个月的日本飞机狂轰滥炸,最终为二战胜利做出了贡献。
战争结束后,美国的经济危机让温纳瑞斯陷入困境,他先后做过电影院服务员、炼钢工人、建筑工人等工作,但一直未能稳定就业。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他为了生计再次应征入伍,原本希望只在国内服役,但最终被派到了朝鲜前线。
1950年11月28日,温纳瑞斯所在的部队在志愿军的包围下,被迫投降。那天寒冷异常,气温达到了零下42度。温纳瑞斯在山洞中瑟瑟发抖,内心充满恐惧,因为他曾被告知,一旦被志愿军俘虏,必定会丧命。然而,出乎他意料的是,志愿军并没有杀害他,而是给予了他温暖和关怀。一名志愿军战士用英语对他说:“别害怕,缴枪不杀。”并递给他一支香烟。随后,志愿军还用从敌军缴获的资金为朝鲜老百姓买来了食物,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餐点给战俘们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温纳瑞斯逐渐放下了戒备,感受到了中国军队的仁爱和关怀。他在战俘营里过得比预期要好,伙食充足,每天都有新鲜的面包和肉类,节日时还会有庆祝活动,包括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等。志愿军战士们的友谊与关怀,让他深受感动,逐渐改变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和对中国的印象。
1953年,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,战俘们开始陆续被遣返回国。然而,温纳瑞斯等22名战俘却决定留下,他们表示希望深入了解中国,追求真理。美国政府为此派牧师和神甫来劝说他们回国,并许诺高薪,但温纳瑞斯等人依然坚定选择留在中国。最终,温纳瑞斯被授予“国际和平战士”称号,并在中国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温纳瑞斯来到中国后,先是在济南的造纸厂工作,凭借着不懈的努力,很快获得了同事们的喜爱。工作之余,他每天坚持学习汉语,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。后来,他结婚生子,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,深深扎根在这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